周卫明从内蒙古乌海市乌达煤田采集的缠绕化石标本 。 图A系第一块化石 , 图H系第二块化石 。 图片来源:《当代生物学》
两年前的11月 , 周卫明与合作者从最低气温零下20摄氏度的内蒙古乌达煤田 , 带回了一批植物化石标本 。 周卫明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南古所)工作 , 当时他并未意识到 , 这批标本中有两块巴掌大小的化石 , 是人类能找到的迄今最久远的缠绕植物化石——它们来自3亿年前 。
这意味着 , 从那时起 , 植物生长已经具有缠绕特性 。 更重要的是 , 化石中的蕨类植物是个“左撇子” , 依照左旋方向缠绕生长 。
此前 , 有研究者曾在中国山东的“山旺植物群”中发现另一例距今1600万年的植物化石 , 这块化石中的植物也是个“左撇子” 。 二者遥相辉映 , 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远古植物的生长规律 。
目前存活在地球上的缠绕植物超过九成向右螺旋生长 。 虽然远古植物化石标本偏好左旋的原因不明 , “但我们必须指出来” 。 在查阅大量文献、仔细研究化石标本后 , 周卫明与中国、捷克、美国古生物学者将这一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 。
【中国植物“庞贝”惊现“左撇子”】植物版庞贝古城在中国
“了解远古森林中的树木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重要意义 。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地质科学家C. Kevin Boyce是周卫明的合作伙伴之一 , 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 千百万年前的植物根茎沉入地下、堆积 , 经过一系列生化和物化反应后 , 形成了今日所见的煤炭 。
若能解开远古植物化石蕴藏的奥秘 , 无异于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换 。 但曾经的“沧海”在哪儿?
1999年 , 周卫明的导师、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军见到了自己导师吴秀元从内蒙古乌达带回的一块植物化石标本 。 得知这块标本极其完整 , 王军“高兴坏了” , 即刻与同事动身前往乌达 。 一直到2003年 , 王军在乌达不断发现完好的植物化石新标本 , 这些化石中的植物不同于以往“躺着”的形态 , 许多都处于直立状态 , 而且非常密集 , 每隔三五米就能发现一个 。
发现的化石标本越来越多 , 加之该地存在厚厚的火山灰 , 王军等人想到 , 这些直立的植物很可能像庞贝古城一样 , 在火山喷发时被火山灰瞬间埋藏 。 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 , 在乌达 , 他和同事先后做了1100多平方米的考察 , 最终确认在贺兰山西北角大约20平方公里的区域存在一个植物版庞贝古城 。
这一研究在2012年正式公开 , 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乌达煤田代表着一片被火山灰淹没的沼泽森林 , 这里的树木存活于大约3亿年前 , 而且其中一些很不寻常 , 它们可能有40米高 , 其生长方式和形态与我们如今看到的树木完全不同 。 大自然以一种鲜为人知的方式保存了一切 。 ”Boyce表示 。
左边画“龙”?缠绕方向颠覆认知
在乌达的植物庞贝城里 , 研究者发现 , 许多原始植物和人们想象中不一样 。 比如曾经在中生代繁盛发展、如今濒危的苏铁类植物 , 其繁殖器官与现今的铁树类似 , 但叶片不似铁树的叶片一般分开;如今见到的较矮小的蕨类植物 , 在远古时期其实是“高个儿”……
在周卫明等人的研究中 , 两块缠绕植物化石标本也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最早在3亿年前 , 地球上就已出现具有缠绕能力的植物 。 化石中的蕨类植物叶轴直径约1毫米 , 两侧还生长着辅助攀爬的“触手” 。 研究者还观察到 , 两块化石标本中的真蕨植物至少有5株左旋 , 于是认定该缠绕植物是固定左旋的 。
推荐阅读
- 可保鲜一年的“宇宙脆”苹果,育种何以耗资千万
- 我们都是一条鱼?是的,且看祖先如何长出“手指”
- 首次发现“无氧生物”:类似水母的寄生虫不会呼吸
- 基因编辑助“八戒”跨界出道 异种器官移植离现实还有多远
- 想要“高颜值”玉米,来这里找跳跃基因吧
- 中国四大国粹 中国四大国粹有
- 昆仑山在哪 昆仑山的位置
- “基因剪刀”遇见跳跃基因 会擦出什么火花?
- 远古琥珀中发现咀嚼恐龙羽毛的“白垩纪虱子”
- 蚊子叮你不是因为血型而是因为你太“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