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与NGN( 三 )


通信服务提供商需要采取渐进式发展方法,把软交换技术作为经济高效的宽带多业务网络的一部分进行部署 。
勾画完整的软交换概念
无论从技术和商业角度都可以看到软交换还面临许多复杂要求,显然如上所述,软交换仍处在发展阶段 。爱立信提出一个术语框架,以便我们讨论其演进 。
软交换实际上是从软交换系统中分离出来的呼叫或会话控制器 。
软交换系统通常建立在传统呼叫控制平台上(具有支持传统电话业务的适当媒体网关) 。它基于商业平台,是支持多媒体和基本话音业务的适当媒体网关 。
多功能软交换解决方案满足了运营商的两种需求:支持传统电话业务和任何形式的多媒体业务组合 。具体解决方案由客户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而定 。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包含一般的体系结构基础 。其中包括网元(如媒体和信令网关、业务创建环境)部署;网元之间的交互和信令传递;与边缘节点和宽带接入之间的关系;对IP基础设施服务质量(QoS)的要求;以及安全、运营、维护和供给等 。
基于这种框架,软交换系统将会形成两大分支,分别沿着两条不同的轨道发展:一种处理新型多媒体业务;另一种处理和控制完全的PSTN业务(如图2所示) 。

一、选择
爱立信多业务网络高级战略家Svante Bjorklund指出,软交换实际上就是从软交换系统中分离出来的呼叫或会话控制器 。他说:“从业务角度来看,可以给软交换一个更形象的定义:它是一种针对与传统电话业务和新型多媒体业务相关的网络和业务问题的解决方案 。”
以“分离交换和控制”为核心思想的软交换打破了旧有的电信网络结构,为数据和话音的融合、催生大量新业务做好了充足预备,这也是软交换被广泛认为是“NGN的核心”的原因 。
除了技术上的因素,业内人士认为,电信市场的开放与竞争是运营商接受软交换最根本的原因 。2001年开始,国内运营商便开始了软交换的商用实验 。中国电信南北拆分以及“5 1”新格局的形成,更是为软交换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需要在对方“领地”建网,传统的PSTN无疑不是最佳之选,包括软交换技术在内的全IP分组交换网络将成为运营商的首选 。对于缺少固网资源的运营商以及新兴的电信运营商,拥有可以提供新奇、丰富的业务种类的网络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软交换网络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从2002年初开始,网通宽带电话项目工程在全国8个城市同时进行,2002年底以宁波网通为代表的,可运营、可治理、可商用的典型模式得到了认可,并正式进入规模商用 。到了2002年,6大运营商中已经有5家投入了软交换实质性的测试和商用 。
一方面,电信业长期迅猛的发展使得现有的、已经发展成熟的PSTN技术,传统VoIP技术等跟不上用户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业务和终端设备的客户化与个性化,治理与维护的统一便捷成为运营商提高收益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软交换技术汲取了智能网和Internet两方面的优势,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其技术的成熟性与先进性,采用分层网络模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通信网络的演进和融合问题,顺应了网络建设和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不同形态的通信网络开始融合,二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逐渐分离 。上述因素都推动了软交换在国内的发展 。
二、演进
虽然目前运营商和厂商都非常看好软交换,但是它们也开始从更现实和更实用的角度,来看待软交换如何能够使现有的单业务网络移植到未来的全IP网络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不影响现有网络的发展,为运营商提供投资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