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适期与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孢菌,其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菌 。病菌主要在玉米秸秆、根茬和小麦、甘薯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第2年形成子囊壳,以小麦抽穗前后为害最多,子囊孢子也逐渐成熟 。抽穗到灌浆期,子囊孢子不断被释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萌发,主要由凋萎的花药经花丝
侵入小穗,穗部发病,以开花期的1次侵染为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素在关 。特别在齐穗后20天内易感病,小麦扬花期感染率最高 。此时期,气温在15℃以上,阴雨日多,病害就可能流行 。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小麦抽穗后15~20天内,阴雨日数超过50%,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就可能大流行 。一般减产2-3成,大流行年损失可达5—6成 。病麦粒的千粒重及出粉率降低,且病麦粒含有毒素,人、畜不能食用,损失较重 。

由于病害在多雨季节短期爆发,防治上应抓住有利时机,选用对路农药 。当穗期气温特高时,抽穗和开花交叉进行,如预报有连阴雨,应抓紧在齐穗期用药,如抽穗开花期气温正常,齐穗至开花距离很短,应在扬花率达10%左右用药,如抽穗期气温偏低,抽穗开花缓慢,可在盛花期前后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8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667平方米100克,小麦抽穗扬花期若连续阴雨,抢在雨前喷雾,细雨可照常喷雾,但应增加10%的浓度,雨日天数长时,可隔5~7天再喷1次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适期与防治措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