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防治水产养殖中的疾病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疏于预防造成的疾病经常会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要把预防水产养殖疾病提到主要日程,从而不断加强水产养殖疾病的预防 。那么,如何预防?笔者认为 。要采取生态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即采取彻底清塘消毒、创优水体环境、加强水质调控和注重药物预防等多项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疾病 。
对鱼塘彻底消毒
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 。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厘米~15厘米即可 。老鱼塘致病因子较多,应注重清塘杀菌防病,这是控制养鱼少生病的关键 。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 。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即按每亩鱼塘用生石灰75千克~100千克或漂白粉3千克~4千克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匀泼洒 。泼洒后应让池塘曝晒几日,并用耙子全池耙动,以达到充分消毒防病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淤泥中的有机酸、硫化氢等,改变酸性环境,使淤泥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 。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30千克~150千克或漂白粉10千克~12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 。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不要忽视 。
创建优质水体环境
池塘消毒后就要进水,进水必须进行水体消毒,既可以在池水进入池塘后用生石灰带水消毒,也可设单独的消毒池,养殖用水经过消毒后再使用 。同时,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 。在养殖的前期,因为鱼类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 。以后随着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米以上 。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5厘米~35厘米 。
科学放养
养殖中应放养健壮的种苗,并采取适宜的密度 。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 。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 。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鱼类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 。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 。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
控制饵料肥料的投放
投饵工作在保持池塘水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投饵过多就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积累,水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繁殖,使鱼生病 。可以在计算鱼种体重测算投饵量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饵料台,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剩料多少来调整投喂量 。饵料要求质量高 。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应是对环境污染少的环保饲料 。同时,要注意合理施肥 。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辅助鱼类生长 。一般5月~6月份以施有机肥为主,每7天~10天一次;7月~9月份以施化肥为主,每4天~6天施肥一次 。对于养殖鲢、鳙等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 。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 。人畜粪等有机肥,每次每亩可施100千克~150千克;化肥每次每亩用尿素1千克或硫铵1.5千克,加过磷酸钙1千克~1.5千克 。驯化养鱼池塘一般不施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