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升的发明被称为什么 毕升发明了什么( 二 )


对于科技人才和科技发明,北宋决策层是欢迎的 。冯纪生进献火药的制作方法,得到皇帝赏赐 。高宣制造了八车船,得到官府的表扬 。沈括业余研究天文历算,朝廷干脆调他去做提举司天监,专门负责观测天象、编纂历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这种激励导向为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 。毕昇不知不觉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
【毕升的发明被称为什么 毕升发明了什么】毕昇的职业之谜
至于毕昇的本职工作,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都没有记载,反而让中外学者热议起来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毕昇是个锻工 。法国汉学家儒莲说,毕昇是个铁匠 。《大英百科全书》说,毕昇是个炼金术士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宋朝史话》说,毕昇是杭州的一名雕版刻制工人 。1981年上映的电影《毕昇》说,毕昇是杭州一家书店的老板 。究竟谁说得更靠谱呢?
在《梦溪笔谈》里沈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 有个江湖术士名叫王捷,犯了事被发配到沙门岛 。这个术士有炼金的绝活 。有个名叫毕升的老铁匠 , 当年在宫里帮王捷干过炼金这事 。毕升后来回忆说:“王捷的炼金术,就是用炉灶炼 , 让别人隔着墙鼓风,大概是不想让人知道这里的门道 。那些金子其实都是用铁炼成的 。刚出炉的时候还是黑的,攒到一百多两就做一个金饼 。每个饼分成八块 。人们常说的‘鸦觜金’,指的就是这个 。”
这里提到的毕升就是个锻工,但是这个老锻工毕升并不是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 。老铁匠岁数太大,很难在三十多年后的庆历年间还在科研一线搞发明创造 。况且锻工的活儿跟雕版印刷没有直接关系 。王国维很可能搞混了 , 而儒莲和《大英百科全书》采纳了王国维的观点,将错就错 。
在《梦溪笔谈》的记载中,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排版印刷,技术比较复杂,发明过程艰辛,如果他是锻工或者刻工,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又哪有工夫和闲钱去搞研究呢?就算发明出来了,也很难产生什么社会影响 。
相比之下,电影《毕昇》对毕昇职业的设定,虽然是推测 , 但不无道理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初动机很可能是改进雕版印刷技术的缺陷 。如果没有刊刻书籍的切身体验,不熟悉雕版印刷的技术 , 怎能想得到去发明活字印刷呢?从书店老板的身份来看,从事的行业跟图书的雕版刊刻直接相关,有充裕的资金实力和富余时间 , 能够调动刻工、印工共同参与,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来转化发明成果,确有开展这项科技研究的现实需要 。
《梦溪笔谈》记述活字印刷术的原理
关于毕昇研制的活字印刷术的原理,《梦溪笔谈》做了记述 。毕昇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 。字的厚度跟铜钱的边缘一样 。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烧烤,让它变得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上面用松脂、蜡、纸灰混在一起 , 做成药剂,盖上 。想要印刷的时候,就拿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匝匝地把字模排好 。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个印版,然后在火上烘烤 。等上面的药剂开始熔化的时候,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在它表面 。于是,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整了 。
印刷的时候 , 通常制作两块铁板 , 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排字模;这一块刚印完,另一块已经准备好了 。两块交替使用,提升工作效率 。每个字有好几个字模,比如“之”“也” , 这都是常用字,一块板里经常多次出现,一般各备有二十多个字模 。字模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做标签,按照韵部进行分类存放 。生僻字随遇随刻随烤,很快就能做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