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和曹刿是谁
一、鲁庄公,即姬同,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他为鲁桓公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前693年至前662年在位,在位32年 。
二、曹刿,曹刿即曹沫,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
三、关于鲁庄公与曹刿的事情有《曹刿论战》曹刿是鲁国有名的军事家,曹刿说的夫战,勇气也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战争名言而这场长勺之战也因为以少胜多载入史册 , 由此可见曹刿的才能 。
鲁庄公与曹什么的故事问
鲁庄公与曹刿的关系是什么 鲁庄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答:
【鲁庄公和曹刿是谁,鲁庄公与曹什么的故事】鲁庄公与曹刿的关系是君主与臣民的关系 。
鲁庄公最后的结局是于公元前662年病故 。
鲁庄公(前706年―前662年),姬姓,名同 , 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 。他为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
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庄公突然病重 。病床上的庄公开始考虑继承人 。遵循旧制,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君位 , 但由于哀姜未育,只能立哀姜的妹妹叔姜之子公子开为太子 , 可庄公却不喜欢,便想到了宠妃孟任之子公子斑 。但公子斑不是长子不能继承王位,鲁国当时的规矩是 , 无长子继承,王位就可以传位君主的弟弟 。于是庄公找来姬叔牙并试探他,叔牙和庆父沆瀣一气说道:“由庆父来继承王位 , 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
庄公听了叔牙的话心里失望病情也加重了,正直的季友知道叔牙、庆父狼狈为奸,听到哥哥问立储君之事 , 便说:“请立公子斑为储君 。”庄公担心说叔牙主张立庆父,季友便答应操办 。季友以庄公之名逼叔牙饮毒酒自杀,并以家人后代要挟 。姬叔牙本以为庄公死后储君就是庆父的了 , 为保家人后代,便喝下毒酒 。鲁庄公去世后,季友扶持公子斑即位 。
曹刿[guì],一作曹翙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曹刿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 , 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鲍叔牙率大军伐鲁 。此前 , 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 。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 , 不知所措 。这时,一直隐居的曹刿求见庄公 , 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 。
曹刿论战里的鲁庄公是什么样的人曹刿:
爱国 , 有勇有谋,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从容镇定,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的军事家、政治家 。
鲁庄公:
目光短浅,鲁莽,急躁冒进,草率,军事上无知妄动但能够察纳雅言的国君 。
曹刿论战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曹刿及鲁庄公其人——读《曹刿论战》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文章以对话的方式记叙了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和战争的简要过程,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形象鲜明的人物 。
文章共三个自然段,依次写曹刿“战前论战”、“战时参战”和“战后论战” 。其中“参战”的过程略写 , 战前和战后的“论战”详写 。从全文看,曹刿论战,共论述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是乡人提出的“又何间焉”,曹刿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参战” 。问题二是曹刿提出的“何以战” , 答案在提问者心中,但需要鲁庄公作答 , 提问者评述 。问题三是鲁庄公提出的“其故”,曹刿解释“其故” , 进行最重要的一次论战 。从曹刿对三个问题的论述看,曹刿是一个“有担当、有见地、有谋略”之人 。下面,我们做一些简要分析 。
先说“有担当”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 。鲁庄公和群臣闻听齐大军压境,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欲出谋划策 。其乡人质疑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的回答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是曹刿的第一次论战,论述的是“我”为什么要“参战” 。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从“肉食者”角度看,他们目光短浅,不能有深远谋划;二是从“素食者”“我”的角度看 , 能做到“远谋”,有深远谋划,必须担当起为国效力的重任 。从这个角度看,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担当的人物,他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 尽力报国 。
再说“有见地” 。曹刿论述的第二个问题是“何以战”,即战争得以取胜的关键所在 。论述者成竹在胸,却将问题抛给“肉食者”鲁庄公 。鲁庄公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两次分别回答说“衣食所安 ,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 , 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所说,前者并不是普遍给予民众的实惠,只是给予近臣的“小惠”,后者只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不能为人所信服,因此曹刿反驳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和“小信未孚 , 神弗福也” 。鲁庄公第三次给出的答案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这一点,属于对百姓的忠心 , 是取信于民的表现 。曹刿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曹刿的两次否定和一次肯定来看,在曹刿看来,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能有这样的分析和认识 , 说明曹刿目光锐利,对政治与战争的见地独到深远 。
最后说“有谋略” 。战争取胜后 , 鲁庄公不解“其故”,便问曹刿,曹刿作答,分别论述了“克之”和“逐之”的玄机 。这玄机,便是曹刿的谋略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很好的总结,曹刿“克之”是抓住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逐之”是抓住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克之”时,“齐人三鼓” , “三而竭”,而我军“一鼓作气”,士气正盛 , “彼竭我盈”,故克之,齐师败绩 。“逐之”时,曹刿“下视其辙” , “视其辙乱”,“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故逐齐师 。如果说战前的论战体现了曹刿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的话,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以此看,曹刿是个极有军事谋略的人,他临场指挥胸有成竹,镇定自若,详查敌情 , 避其锋芒,待机而动 , 他战后论战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洁 , 见解深刻 。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曹刿是个大智大勇之人 。但,也不能说曹刿没有缺点,单从文本的描写看,曹刿也并非是个完人 。曹刿有担当,敢于进谏,但并非善谏,其用的全是“直谏” 。这从曹刿所言便可知晓 。曹刿见鲁庄公的第一句话便是“何以战”,单刀直入 , 言语生硬,而且连称呼都没有 。对于鲁庄公的两次回答,给予了干脆、直接的否定 。指挥战斗时说的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用的都是无主句,也没有称呼 , 干脆利落,语气强硬 。请战时用的几乎是命令的语言,“战则请从” 。对“肉食者”的评价也十分直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没有一丝婉言 。这些言语,写出了一个为人过于直率而又有点妄自尊大的曹刿 。这是曹刿的不足,但却衬托出鲁庄公的长处 。鲁庄公贵为一国之君 , 面对曹刿的直谏,诤言 , 甚至是无礼,却能报以宽大的胸怀,从谏如流,大胆任用曹刿,这是典型的明君风范 。他在国家危难之时,能身先士卒,团结近臣,诚实守信 , 奋起抗敌,也是值得称道的 。他在战后能主动“问其故”,说明其谦虚好学 , 这也值得肯定 。据历史记载,鲁庄公在战后立即拜曹刿为大夫,并把女儿曹姬嫁给曹刿 , 这也说明其是知恩图报、唯才是举且想有所作为的 。但曹刿却不守臣道,于鲁庄公三十年作乱,被鲁庄公之子公子般平叛 , 曹刿被赶到莒国,在莒国病死 。
但,鲁庄公也是很多不足 , 他的不足是对曹刿长处的陪衬 。大敌当前,作为一国之君,鲁庄公没有深谋远虑,即做出“将战”、“将鼓”、“将逐”的一系列决定 。从性格上看,这是鲁莽、急躁的表现 , 与曹刿的镇定、谨慎形成对比 。从军事上看,这是无知、昏聩的举措,与曹刿的深谋远虑、指挥有方形成对比 。另外 , 鲁庄公将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这是政治上短视的表现,与曹刿敏锐的政治眼光形成对比 。
因此 , 我们可以说,曹刿是品格上有担当,政治上有见地,军事上有谋略 , 作战时甚谨慎,但为人上过于直率且有点妄自尊大的能人 。而鲁庄公则是个政治上短见,军事上无知,但能够虚心纳谏,包容下属,任用能臣的君王 。
推荐阅读
- LCD的TN,tft屏幕和lcd区别
- 700k和700kf区别
- 玻璃水0度和-25度可以混合
- 鹿茸可以和红枣生姜一起炖
- 网速慢和路由器有关系么,网络波动大是和路由器有关系么
- 内存和外存包括哪些,计算机外存储器有哪些
- 为什么羽绒服比棉服保暖,羽绒服和棉服哪个更保暖
- 烤鱼的制作方法和配料,烤鱼的腌制制作流程和配料
- 鲁迅最有名的作品是什么,鲁迅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
- gb和g流量有什么区别,手机流量不够用有什么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