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即将过去的2023,科技、互联网行业又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头部大厂起起伏伏,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字节跳动营收直逼腾讯,改朝换代正在上演;多少风口来了又去 , 元宇宙、新消费熄火 , 半导体从周期低点缓慢反弹,AI大模型一飞冲天……
这一年下来 , 诞生了哪些值得铭记的新技术/产品?哪些公司、行业的变革最牵动人心?为解答这些问题 , 全面梳理行业的点滴变化,价值研究所特推出“2023请回答”系列年终复盘 , 邀你一起回顾科技、互联网产业的这一年的失落与希望,探索未来的方向 。
2023年,大厂都在“断舍离” 。从腾讯、阿里,再到百度、字节跳动,几乎所有互联网巨无霸都在收缩战线,砍掉一切不必要的业务 。
这些被大厂砍掉的业务,有的曾被寄予厚望并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却不如预期;有的为追逐风口仓促上线 , 在风口冷却后被无情抛弃;还有的虽潜力无限 , 但回报周期太长、就连大财大气粗的大厂也忍受不了“延迟满足”,只能忍痛止损……
2023年,互联网的春天并未到来 , 寒冬依然凛冽,企业愈发谨慎 。没有人能说清,这到底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还是不可逆转的产业大势 。当大厂不再“扩张优先” , 而是“收缩式生存”,曾经疯狂的时代也在徐徐落下帷幕 。
(图片来自pixabay)
本文要点如下:
- 一、被大厂抛弃的四类项目
- (1)风口凉凉类:竞逐风口失败了
- (2)长跑选手类:有前景却太烧钱
- (3)鸡肋业务类:边缘化不太赚钱
- (4)不太争气类:核心却不及预期
- 二、朝花夕拾:那些被大厂复活的项目
- 三、砍掉的是项目 , 收获的是教训
第一类:风口凉凉类:竞逐风口失败了最先被大厂抛弃的 , 是那些为追逐风口而创立,没等走上正轨,风口却先破灭的项目——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和过气风口“元宇宙”有关的项目 。
元宇宙是META(原Facebook)在业绩压力下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强推的概念,在META带动下,多家科技公司加码“元宇宙” 。2023年,元宇宙赛道遭遇紧急刹车 。
今年2月,腾讯在毫无预兆下解散XR团队 , 取消全线岗位,超过300名员工只有2个月过渡期寻求内部活水调岗机会或另谋高就 。而在全员解散的消息传来前,XR业务负责人沈黎已低调离职 。此后腾讯多次被传将代理Meta旗下的Quest硬件重返XR赛道 , 但一直没有下文 。
字节跳动与腾讯不谋而合,2023年向VR业务动刀,在腾讯XR解散的同一时间,PICO被爆进行年内第一轮大裁员,涉及员工约300人,占比在15%左右 。PICO当时并未否认裁员消息 , 高层在发言时仍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坚信将于年内发布的PICO 4能扭转颓势 。年底 , PICO迎来了更轰轰烈烈的80%大裁员,市场、游戏、视频、直播等团队无一幸免,就连PICO 5的研发也可能无法进行下去 。与此同时,PICO内容业务负责人任利锋被传离职,字节外派到PICO的多名高管纷纷被抽调到其他部门 。PICO由字节收购而来,种种举动表明,字节在止损 。
(图片来自PICO官网)
腾讯和字节外,快手的全景视频、元宇宙空间等项目在年初已被低调叫停 , 2020年入职的业务负责人马英武早已离开;百度希壤业务负责人马杰5月离职,希壤被边缘化,去年举行超过120项元宇宙空间活动,今年寥寥无几;爱奇艺旗下VR公司被爆裁员、停摆 , 更因欠款被列为被执行人 。
2023年苹果发布“次世代”的Vision Pro,喊出“空间计算”的概念,一度让XR以及元宇宙行业振奋无比,然而Vision Pro仍未开售,定价上万前景也不乐观 。这一次,苹果并未像往年一样成为一个产业的“白马骑士” 。XR产业不再是香饽饽 。
2023年大模型异军突起取代元宇宙成为新风口,相较于XR技术以及更早的区块链技术而言,大模型以及AI技术应用场景更广阔,商业前景更明晰,发展潜力大得多 。但跟XR以及元宇宙一样,大模型也很烧钱,且需要长周期、大规模投资 。 大厂的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 , 强如腾讯、字节也不例外 , 正在追求降本增效、聚焦核心业务的大厂不可能同时烧钱供养两个超级项目 。
大模型与元宇宙二选一,头脑正常的大厂都会力推前者——就连META的资源也在从元宇宙向大模型倾斜 。因此,与元宇宙相关的VR/AR硬件、虚拟社交等一系列项目成为大厂首选弃子,在情理之中 。
第二类:有前景但太烧钱,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相较于元宇宙等“风口”项目而言,第二类被砍掉的项目商业化前景清晰、潜力巨大,但问题在于回报周期太长,大厂等不到兑现潜力的那一天了 。
比如自动驾驶,将时间拉长到五十年、一百年来看,要说自动驾驶会普及可能没人会怀疑,然而,三五年内,L5乃至L4自动驾驶都让人看不到希望 。对此,大厂的态度是纠结,既不愿意贸然砍项目,但也不敢持续加大投资了 。
一方面 , 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在变得明朗 。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陆续开启全无人自动驾驶出租车/卡车的商业化试运营,用户的接受程度在逐步提高 。但另一方面,距离全面商业化仍需时日,底层技术、安全、商业成本、政策法规、技术伦理等等都存在诸多挑战,无人车全面取代人类带来的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 。
今年5月,阿里达摩院旗下自动驾驶团队巨震,近百名员工并入菜鸟,专注于可商业化的自动驾驶物流业务;大部分员工被调往阿里其他业务或被“优化” 。阿里否认了裁员70%的传闻并坚称并未全盘放弃自动驾驶,但在阿里1+6+N的组织动荡下,自动驾驶业务很难置身事外 。
曾疯狂押注自动驾驶的大厂百度没有全盘放弃,但收缩姿势已现,其在今年初就对智能驾驶事业群进行了一轮人员优化,造车业务、智能车联、智能交通等业务均经历了调整 。相较于华为汽车业务的轰轰烈烈而言,百度自动驾驶起了大早、赶了晚集,2023年开始做减法“聚焦” 。
(图片来自百度Apollo官网)
另一个众多大厂不得不忍痛放弃的项目是自研芯片 。
哲库的解散堪称今年科技圈的一大遗憾 。今年5月,在几乎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OPPO宣布解散旗下芯片研发企业哲库 。根据高层发布的内部信,所有员工和未入职的应届生都可选择加入OPPO其他部门或接受N+3的补偿方案,CEO刘君、COO朱尚祖等高管在最后一次全员视频会议上多次哽咽,可惜于事无补 。
解散前的哲库备受业内人士看好,是本土芯片行业最值得关注的后起之秀 。在今年早些时候,哲库仍积极扩张,挖来前壁仞科技海外AI团队负责人孙成坤担任NPU团队负责人 。解散消息突然传来,一下子让所有人深感震惊 。OPPO在自研芯片上的投入是坚决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 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OPPO 自研芯片项目戛然而止,让人扼腕叹息 。
(图片来自pixabay)
在OPPO之后 , 星际魅族旗下芯片研发团队、TCL旗下的摩星半导体公司相继传来停摆消息,更让人深感唏嘘 。值得欣慰的是,还有阿里、华为、小米等大厂在坚持,给本土芯片保留了火种 。卢伟冰就表示,小米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绝不会动摇自研芯片的决心,只希望行业寒冬尽快过去,不要再有“哲库悲壮离场”的遗憾一幕出现 。
第三类:赚钱不多的鸡肋业务,聚焦主业更实际第三类项目没有那么烧钱,但花费不菲;商业化环境成熟也能赚到一点钱,只是对集团整体贡献有限;能看到增长潜力,只是不多 。
字节跳动和B站的游戏业务,腾讯的C端教育业务,都是其中代表 。
11月底,字节跳动旗下游戏业务朝夕光年宣布进行大规模收缩及裁员,已上线、表现良好的项目会在保证运营的情况下寻求剥离,未上线的项目除少量创新业务和技术项目外将全部关停 。高价收购来的沐瞳科技在稍早时候被爆出售,大撤退十分坚决 。对此,价值研究所在《2023,字节跳动大撤退》一文已有详细复盘,可在后台回复“字节”获取原文 。
不久后,B站的游戏业务也传来了不利消息,自研项目或遭全部裁撤 。B站官方对此的回应是相关消息不实,但部分项目确有调整 。目前,B站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设有游戏研发工作室,其中广州工作室在今年10月便传出过解散消息 。
腾讯教育业务的变动相当低调 。10月,腾讯教育总裁殷宇低调离职,腾讯课堂教培通早在9月便暂停了对外服务,整个C端教育业务线都将逐步关停 。在头部教育巨头新东方都将重心转移到“东方甄选”直播带货时,腾讯割舍教育业务不让人意外 。除腾讯外,字节大力教育等业务早已被弱化 。
和自动驾驶与芯片等“长周期大投资”项目相比,游戏和教育的成本没那么高,投资周期短得多,商业化程度也比元宇宙和自动驾驶要成熟得多 。B站今年下半年已经上线4款自游戏,年底还有一款《艾塔纪元》等待上线;字节旗下已有《晶核》、《星球:重启》等代表作,还有多款小游戏登上过iOS畅销榜 。既然如此,为什么巨头要割爱呢?
(图片来自《晶核》官网)
只能说 , 这些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还达不到大厂的预期,市场大环境无法支撑其长期发展的需要,大厂在“抓大放小”,鸡肋业务能不做就不做 。相比之下 , 聚焦主业、收缩战线更符合降本增效的大趋势 。从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来看,“聚焦主业”才是更符合当下高质量增长主旋律的发展模式,大厂都在做减法,聚焦主业 。
甩包袱,就成了大厂不约而同的动作 。
比如腾讯除了砍掉上面提到的C端教育业务外,对很多业务也是“手起刀落”从不手软 。9月6日,在线音频应用企鹅FM在上线8年后停止运营;12月20日,腾讯旗下的待办事项及日程管理应用腾讯代办全面停止运营;12月26日,腾讯NOW直播停止服务……
真的是当年扩张有多猛,现在收缩就有多狠 。
第四类:主业未能高枕无忧,利润考核渐趋严格大厂都有那么一两个不能轻易动刀的核心业务,可以说是自留地,可以说是大本营,比如电商、云计算之于阿里,游戏、社交之于腾讯,零售、物流之于京东,外卖、到店之于美团,快递、物流之于顺丰 。
但问题在于 , 核心业务过去几年也走在扩张优先的路上,不断加大投入、迭代新产品/服务 , 试图抢占市场份额 。如今的市场大环境 , 难以支撑这种高举高打、以短期利润换长期规模的发展战略,大厂对项目利润的考核越来越严,高质量增长成新风向 。
因此,腾讯也会狠下心来砍掉那些不赚钱、成长速度不及预期的游戏,阿里会减少对部分电商业务的投入 。
阿里动刀的对象 , 是为下沉市场特供、为狙击拼多多而打造的淘特 。
早前去年底 , 淘特在阿里内部的战略地位就有下降趋势 。有网友统计过,淘特在阿里财报中出现的频率不断减少,三季度出现了三次还都和亏损二字挂钩 。今年3月,有报道称淘特大部分员工将回归大淘宝,淘特APP上的店铺陆续并入淘宝 , 这是鸣锣收兵的态势 。
虽然阿里否认了上述消息,但高层的变动是摆在台面上的:淘特一把手汪海(花名:七公)后主要负责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的工作,汪海的接任者张胜(花名:邹衍)也在不久后带着部分高层回归大淘宝团队 。
来到年底,阿里又将1688确立为集团第一批“战略级创新业务”,所谓“四小龙”之一,其希望将其辐射范围从B端中小企业延伸至C端消费者,大有取代淘特都成为下沉市场排头兵的趋势 。
不过,阿里依然坚称不会放弃淘特,其表示淘特团队会花更多心思打造产业带、淘小店,弱化在业务端的扩张和拉新获客指标 。丢掉战略核心地位,转变为大淘宝的后勤兵,或许已是淘特最好的归宿 。年底,在阿里新掌门吴泳铭亲自执掌淘天集团后,淘特是被重新加码抑或被彻底放弃?有待观察 。
(图片来自淘特官方微博)
比起阿里,腾讯对游戏动起刀来更决绝 。马化腾很早就在内部讲话中说过,腾讯游戏之后会聚焦于精品内容,不论自研还是代理产品的上线都比以往更加谨慎 。根据公开信息 , 截至10月底,腾讯年内已下线十多款游戏产品,其中不乏上线多年、有一定核心用户群的老产品 。
代理产品这边,上线近10年的《疾风之刃》、上线6年的《街头篮球》都在今年宣告停服 。自研游戏的情况没好到哪去,由腾讯北极光工作室开发的《无限法则》在12月1日正式下线 , 魔方工作室出品的《妖精尾巴:魔导少年》早在今年5月便寿终正寝,这两款产品存在的时间分别为5年和4年 。
说到底,大厂都在努力“扣出”利润,将资源留给核心业务中更核心的产品,以及聚焦在真正决定未来的极少数关键业务上 。在大寒冬中 , 这也是最稳妥的做法 。
朝花夕拾,大厂的这些项目又活过来了不少被大厂抛弃的项目,都拥有一批忠实拥趸 。下线的消息传来,让人唏嘘 。好在砍项目是有效果的,从最新的财报能看出,大厂虽回不到躺赚的黄金年代,利润的修复却是立竿见影 。
三季度,腾讯Non-IFRS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录得554.83亿元和449.2亿元,均高于市场预期 , 同比分别增长36%和39%,毛利率也上升至49.5%;阿里的Non-GAAP净利润则录得401.88亿元,同比增长19%;快手全面实现扭亏为盈;美团的净利润同比暴涨195.3%;哔哩哔哩的亏损也同比大幅收窄51% 。
客观地说,2022年是大厂“降本”的高潮期,裁员力度、关停的项目数量都达到顶峰 。与之相比,2023年的情况已稍有好转,秋招时,多家大厂招聘力度有所增强,补充了更多新鲜血液 。其中,美团给出的HC为6000+,涉及技术、产品、职能、商业分析等多个岗位;京东释放出8000+招聘名额,涵盖供应链、技术、产品等八大方向 。
2023年,大厂利润已得到修复 , 头部企业都在加码对未来的投入力度,但投资策略跟疫情前的“撒钱式投资”已截然不同 。大厂在关停大量边缘项目、重新集结资源的同时,一批曾经被打入冷宫甚至彻底放弃的项目被重新捡起 。
比如百度、顺丰第N次捡起电商,前者上线百度优选押注AI+电商这一新形态并提供大量扶持措施,后者全面拥抱直播电商并尝试自建供应链(价值研究所(ID:quanwaicaijing)在《百度的2023:“抠”出了利润,死磕的AI亟待产品化》一文已有详细复盘,可在价值后台回复“百度”获取原文 。);告别悟空搜索、头条搜索、抖音搜索“三驾马车”时代后,字节跳动带来了全新的闪电搜索 , 全面打通今日头条内容生态;美团社区团购重启扩张,于11月初上线团买买 。
(图片来自百度优选官网)
没有谁能脱离时代,大厂的发展路线在不同阶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前些年扩张优先、上线大量项目,现在不断收缩战线,聚焦资源搞增长,砍业务的同时再兜兜转转重做一些放弃的项目 , 无非还是因为存在市场机会 。毕竟市场在变,企业能做的是拥抱变化,而不是刻舟求剑 。
扩张优先失效了,大厂开启“谨慎扩张”模式说到底 , 大厂在经历“扩张优先”后,逐步回归到“收缩式发展、谨慎式扩张”的成长轨道 。在扩张最快那几年 , 头部大厂秉持着人有我有的策略,往各行各业渗透 。即便是和自己的主业没有多大联系 , 也没想清楚该怎么赚钱的业务也去探索,不知不觉业务线变得无比庞杂 , 团队变得十分臃肿 , 企业逐渐失去了焦点 。
在新的发展阶段,“扩张优先”风险越来越大 。
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老生常谈的流量红利消退 。
CNNIC的报告指出,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 , 较去年年底增长1109万 , 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6.4% 。回顾最近几年的增长曲线,新增触网用户的减少延续许久,最近半年下来普及率仅提升0.8%,增长已经非常接近停滞 。
大厂当初之所以敢“透支”未来的钱,牺牲利润换规模,是因为流量红利足够多、市场潜力足够大 , 它们相信总有赚钱的机会,当下的利润在未来的大蛋糕前不值一提,这也是互联网企业习惯的“免费”思维的核心逻辑 , 于是我们看到“延迟满足”、“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等等概念被行业奉为圭臬 。然而,现在流量增长快到头了,天花板越来越低,内卷越来越严重 , 大家都清楚砸钱很难砸出更辉煌的未来 。
唯一的例外是出海——今天依然在高速增长的互联网巨头,都是出海业务强劲的巨头,比如Temu助推拼多多成为电商新王、最大的准上市独角兽之一SHEIN 、以及TikTok 。除电商出海外 , 游戏、泛娱乐、新消费、消费电子、家电等等出海赛道均充满机遇 。在海外战场,巨头们依然在扩张版图,相对极度内卷的内地市场而言 , 海外市场仍是相对蓝海 。
在“谨慎式扩张”的阶段,大厂的风格已截然不同 。
首先 , 大厂对风口不再感冒了 。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盛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厂们对此想必深有体会,知识付费、区块链、ClubHouse语音房、共享办公、元宇宙诸多风口均昙花一现 。巨头对风口变得更加警惕,追也只追真正有潜力、能看到清晰的变现路径的风口 。
其次,扩张更多是围绕主航道 。AI大模型大红大紫,其潜力很快在全世界内形成了广泛共识,头部大厂均已推出相应产品,但这些产品并非独立发展,而是全面与主业融合、助力核心业务增长 。比如阿里通过大模型来帮助电商商家降低经营门槛和成本 , 百度智能云、阿里云经过大模型改造以吸引更多客户,度小满推出金融大模型“轩辕”则强调与自身业务的全面融合并对外开放给金融产业 。
最后 , 越来越强调ROI管理了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大厂无法不计回报地投入 , 投出去的每一笔钱都要考虑收益的问题 。多家大厂人士对价值研究所(ID:quanwaicaijing)透露 , 以前不计较回报(抑或说难以量化回报)的一些岗位如品牌、公关、法务,现在都要考核ROI,虽然看着很不现实 , 但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大厂变得越来越“抠门” , 越来越谨慎,越来越务实 。
写在最后传闻中,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曾向他推荐一个集市,那里满是各种新奇玩意儿,学生们都相信苏格拉底只要去逛一轮,肯定会满载而归 。结果苏格拉底乘兴而归,但满手空空 。
当学生问他为什么什么都买 , 看起来还是那么开心时,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这样的:
【VR、游戏、芯片,2023年大厂砍项目太狠了!谁最让人意外?】和古希腊流传下来的许多哲学典故一样,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难以考究 。但故事讲述的道理,在数十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适用 。大厂有很多业务,其实也不是必需品,只是锦上添花或为未来添一份保险 。只可惜锦上添花过于奢侈,活好当下已十分不易 。砍掉不必要的项目轻装上阵,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世界很大,波浪也很大,好在面对未来 , 大厂已经变得足够从容 。
“此行我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而我的生活还是如此美好 。”
推荐阅读
- 冰糖雪梨的功能与作用
- 脆脆麦片怎么做
- ps5待机模式可以游戏,ps5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 美食——麻辣条的做法
- 家常微波炉烤鸡腿
- 鸡蛋木耳馅的饺子的做法
- 红烧猪蹄的做法大全
- steam只能电脑玩,苹果电脑steam游戏安装不了
- 简单零食小吃做法
- 红薯的营养价值的营养价值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