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洋种猪”当道 川猪做强咋破题?( 二 )


这个结论从何而来?省畜牧总立立长徐旭介绍 , 判断一头猪是否有“洋猪”血统其实很简单 , “看肤色” 。四川的本土猪种 , 是肤色偏暗的黑猪(成华猪、内江猪等) , 而肤色偏白的则是洋猪的后代(又称白猪) 。而且 , 后者多为约克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的后代 。徐旭说 , 自上世纪80年代从加拿大引进白猪以来 , 本土黑猪就开始逐渐退场 。
洋猪大行其道 , 缘故在于其表现出的显然优势 。
“最直观地说就是生长速度 。四川本土的成华猪 , 从出生长到80公斤(达到出栏标准)需要8个月 , 而白猪也就5个月 。”省畜科院副院长何志平介绍 , 与目前世界主流的白猪相比 , 本土的黑猪存在生长速度不快、肥肉率较高、出肉率偏低和繁殖力不强等短板 。例如 , 每消耗5斤饲料 , 成华猪只能增添一斤肉 , 白猪消耗5斤饲料 , 则可以长两斤肉 。
此前 , 省畜科院评估 , 去年 , 通过改良选育的洋猪近支后代 , 每头比国内现有普通育肥猪多赚130元左右 。

依赖单一来源 , 川猪大而不强
“单纯依赖洋种 , 没法把川猪做强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尽职人介绍 , 从量上看 , 四川省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常年位居全国首席 , 也是国家唯独的生猪战略保障基地 。但这并不代表川猪已经足够强 。
数据显示:在四川 , 不包括抵川后的饲养等开支 , 每头外国原种猪光是进口开销至少4万元;近年来 , 川猪饲养成本高出发达国家40%;川内每头能繁母猪能提供的补栏仔猪 , 惟独18头左右 , 仅为养猪发达国家一半;单头效益不仅低于发达国家 , 也低于国内其他地区……
“洋种猪来源单一 , 而且有依赖 。”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调研员朱秋云以为 , 缺乏良“种”是主要因素 。他说 , 引进的原种猪经过改良 , 至少也要两年后的“曾孙辈”才干补栏 , 即商品代 。而近年来 , 加拿大系商品代在四川大行其道 , “约摸占了80%” 。不过 , 由于过度依赖加拿大种猪且引入的血缘纯正种群不多 , 导致其退化期较短 , 因此简单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 。
退化后的洋种猪 , 在本轮川猪重产中负面影响尽显 。此前调研显示 , 不少地区反映 , 多代繁殖的能繁母猪单窝产仔量偏低 , 影响了养殖户的补栏速度和信心 。
“从去年底开始 , 为了找仔猪 , 省上和各市州没少想主意 。要是单窝产仔量能赶上发达国家 , 仔猪供应量起码增添一倍 , 仔猪价格也不会这么贵 , 养殖户就不会那么踌躇 。”省畜牧业协会会长兰明建说 , 种猪的繁殖能力关乎生猪产业抗风险能力和重产速度 。
不少业内人士以为 , 要是单纯走“引种”的老路 , 川猪仍是靠规模堆起来的产业 。

打造华系白猪种群 , 改良本土黑猪适应市场竞争
“打造华系白猪种群 , 保护本土特色猪种 。”徐旭说 , 川猪如要摆脱“洋种”依赖症 , 必须从原种猪入手 , 打牢产业基础、尽善自身产业链 。
打造华系白猪种群 , 指向扩大洋种猪来源 , 实现臃市选优、改良哺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