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用“不语言”和孩子交流吗?


你还在用“不语言”和孩子交流吗?


你还在用“不语言”和孩子交流吗?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语言和大家交流 。那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我们都很愿意听愿意接受,而有的人讲话,亲人也如同仇人一般 。


“不要睡觉了,赶紧起床”,“不要挑食了,好好吃饭”,“别看电视了,快去睡觉”,有没有觉得这些特别耳熟,像这样类似的话你又说过多少或者听过多少,其实呀,这类像带“不”和“别”“不要”开头,有命令式的语言,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不语言” 。


你还在用“不语言”和孩子交流吗?




在和孩子长期用“不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当我们说“不要”的时候,也并没有达到一个我们理想的期待结果,那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接收否定性的词语,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就会告诉你要做 。例如家长说:“不要跑”,不本身就在强调跑,“不要碰”,“不要玩”也是同理,不本身就在强调,要碰要玩 。


这也让我想起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在课堂上教授一开始要求参与实验的学生们,想象白熊的样子,越清晰越好 。然后教授又让他们不要想白熊,一直在说不要想白熊,规定时间结束后,实验结果是,所有人的脑海里都去想了白熊,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白熊!


生活中也是如此,当人们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试着不去想这件事和人的时候,讽刺的是,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 。这种反弹现象在自己心烦意乱疲劳或紧张的时候最为严重,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应 。


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 。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其实也在不断的说着这样的话,不许哭、不许闹、别烦我、别玩手机、别玩游戏等等,每一个不许和别的背后,都在强调着要去做 。


日常我们好像习惯了用否定句下命令,再比如随处可见的“不要随意踩踏草坪”“不要摘花”“不要乱扔垃圾”等一系列否定式的标语,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否定式的话语确实会激起一些人心中的反叛心理,你不让做什么我非要做什么以此展现出自己的不同 。


你还在用“不语言”和孩子交流吗?




但当给出一些肯定式的话语时,效果往往会好很多,比如“你要爱护小花小草”“你要保护环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好处,会让人更容易接受 。


改变一种方式,只要把我们希望做的事情,用正面语言代替“不语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正面语言是《正面管教》的方法之一,它的语言是和善而坚定的,它着眼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孩子参与的主动性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正面语言,信息接收者会产生正面心像,而使用负面语言的时候,则产生负面的心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