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教学中 , 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 , “请坐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 。 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 而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应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 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 , 支持幼儿的探索 。 比如 , 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 , 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 , 锻炼幼儿 , 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 , 帮老师收玩具!”;当幼儿在美工角活动时 , 为了防止幼儿乱扔纸屑 , 我们可以委婉地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吗?”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筐里 , 而不能扔在地上 , 但如果直接说:“不许把纸扔在地上 。 ”则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 所以 , 我们应常说 , “你好”、“请”、“没关系”、“能不能”、“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 , 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 。 ”、“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 。
3.因人用语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 , 力求“因人用语”
比如 , 对性格不同的幼儿 , 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 ,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 , 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亲切地语调 , 关怀地语气对他们说话 , 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 , 教师要有耐心 , 在语速上要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 , 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 , 语速适中 , 使幼儿的急躁情绪得以缓和 。 再如 , 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要多使用些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 , 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对于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儿则要注意语言的坚定和亲切 , 使幼儿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 , 不是随随便便说的 , 是值得听的 。 总之 , 对不同的幼儿 , 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 因人用语 , 因人施教 , 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
二、语言的艺术化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 , 幼儿的年龄、思想等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语言的“四化”
4.“趣”化——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 , 富有趣味性 。
有一次午饭时 , 孩子们很吵 , 于是我说:“咦 , 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 , 嗡嗡嗡嗡的 , 多吵呀!我们快把它们请出去 , 别打扰我们吃饭了 。 ”孩子们听了都笑了起来 , 笑过之后便安静下来吃饭了 。 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 。 此外 , 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 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 使他们在愉快地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 。 如进行故事教学时 , 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 , 富有趣味性 , 比如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 , 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 , 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满活力 。
5.“激”化——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
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 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 , 感到灰心与无望时 , 教师就要帮助幼儿 , 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 , 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 , 总想依赖教师 , 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 , 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 , 就能想出来了 。 ”、“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 。 ”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 , 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 , 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 , 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 , 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 。 当幼儿拥有了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 , 教师也应及时鼓励 , 不要吝啬“嗯 , 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都是不错的 。 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