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潘石屹拼命卖房( 二 )



但《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在被传出甩卖项目之前,银河SOHO自身的商业运营情况已经不达预期。而这样的处境并不只是银河SOHO一家,而是多个SOHO项目的普遍困境。长期在北京负责商办租赁业务的从业人士程恒表示,“我认为是跟前几年业主的租赁工作放松关系比较大。过去十年市场太好了,随便做做就挣钱。大家在客户筛选、经营管理上的工作流于表面,现在这样只能说是给过去填坑还账”。

管理的混乱只是原因之一,对租户而言,更大的痛点在于和使用面积不相匹配的高租金。一位中介人士对《财经天下》周刊透露,SOHO项目的建筑普遍都有艺术特色,这些外立面看起来很光鲜靓丽,但对租户来说却是华而不实,“SOHO项目普遍都有大量的公摊面积,这导致SOHO的内部使用率较低。比如银河SOHO的内部使用率只有55%-60%,而市面上写字楼内部使用率多在65%以上。再加上SOHO本身的定价并不低,所以出租情况并不理想。”

但对于潘石屹而言,当"卖身"方案走不通时,散售或许是其应对市场风险的最好方式。

卖房|潘石屹拼命卖房

成也销售,败也销售
老潘想要卖房,早就不是新鲜事儿了。

SOHO中国的早期发迹,最早是依靠收购烂尾楼重新包装,然后再一间一栋地把房子卖给主要客源:煤老板们。2010年5月,北京市出台禁止物业散售政策,“煤老板”客源,不再能给业绩提供强劲支撑,而原本依靠收购烂尾楼重新包装的方式难以为继。

直到2011年前后,调控持续,商办地产销售热度不复从前,SOHO中国被迫走向了收租模式。2014年,SOHO中国喊出了全面转型,转向自持的租赁模式。但从此后的发展来看,SOHO中国并没有摆脱靠销售提升业绩的路径依赖。

在某大型商业资管总监王浩看来,SOHO所有的产品都是基于散售逻辑来设计的。简单说,就是以销售住宅的方式卖核心地段的写字楼,而并非是纯商业运营思路。

“以建外SOHO为例,SOHO的设计就是一栋又一栋的单体,每个单体内又是一户户分割格外清晰。这种设计最方便的就是出售,但从运营上,就无法有效地形成商业气候,只能跟随这个区域的价值提升,变成了周边优质项目的中低端配套和中小企业聚集地。”王浩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 卖房|潘石屹拼命卖房】但对于“销售”的路径依赖,却限制了SOHO商业综合体产品的运营管理发挥。王浩印象深刻的是,大概三年前,SOHO中国曾高调喊出要重视资产管理,向资产管理要效益的口号。那之后的一段时间,王浩几乎半年左右就会接到SOHO中国的面试邀请。但每次和SOHO中国的人接触过后,王浩仍旧没有看到其将口号付诸行动。“每次都说,我们现在要转型,好好做资产管理,请来聊聊吧,但聊下来还是如何快速出租,给员工发佣金,没有太多运营管理的点。”

从公司经营的角度看,这个“以租养售”的商业模式,在地产黄金期还是很成功的。一位曾在SOHO中国工作过的离职员工这样评价道,“早年间,SOHO也是缺钱,所以有项目就销售。这成就了SOHO是一个账面健康的地产公司,但也让他过分依赖销售。所有的管理、设计、考核都是基于销售的,没有运营意识。”

许多人都注意到,SOHO中国喊出转型自持的那一年,老潘也开始采用“蚂蚁搬家”的策略,将数个资产分批售卖。起初,潘石屹抛售了SOHO中国的边缘资产。2014年,仅用了三个月时间,SOHO中国就为上海SOHO静安广场和SOHO海伦广场这两个项目找到了买家,最终这两个处在上海非核心地段的SOHO写字楼,以52.32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金融街控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