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食排行榜 宜家 北京美食排行榜


北京美食排行榜 宜家 北京美食排行榜


这些年,经常听到一种无处不在的说法——北京无美食 。还有朋友特意发给我,请我发表一下意见,每次我基本都是以“呵呵”作答,懒得反驳,并不表示赞同 。表面风轻云淡,我实际背地里暗戳戳地写了一本书,用10多万字硬刚一下,要说就说个酣畅淋漓!
然而,我不是杠精,这本《美食 口福四时》并不是简单回答北京有美食,或者有什么美食,我想说的是,“北京无美食”这种说法起根儿上就有问题 。美食这玩意儿最是见仁见智,只有爱不爱吃,没有好不好吃,最爱的就是最好的,也许我甘之如饴,而别人如饮砒霜,人类口味的差异,比之三观的差异更大,所以,万不能强求 。而且,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喜好,美食这件事其实是需要一些包容心的 。
我爱的这些北京吃食,是从小吃习惯的,它们不仅仅是食物,还承载着成长的记忆,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包含着文化的传承,美食的感受是极为个体化和地域化的,所以,一句“北京无美食”未免太过武断 。
说“硬刚”当然只是玩笑,这本书其实相当平和,只聊一些我在北京的美食经历和见闻,以及知识,我所热爱的北京,因为这些美食故事,更有烟火气息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的前言——
这一碗人间烟火 数十载快意人生
作为一名喜欢写美食文的北京土著,经常会遭遇这样的“灵魂拷问”:北京菜是什么?每每都会被问住,因为想说的实在太多,却又无法归纳成一个精确而而简明的答案,简直如鲠在喉,就想起老舍先生想念北平的那句名言:“这个爱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
后来终于查到了关于北京菜的权威说法,真不愧是文玩大家王世襄先生,旧京最后一位“美食元老”,真正的京城玩主 。他这样定义:北京菜由地方菜、风味小吃、清真菜、宫廷菜、官府菜融合而成,融合了汉、蒙、满、回等民族的烹饪技艺,纳入山东风味,并继承了明清宫廷菜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味 。形成了蔡萃百家、兼收并蓄、格调高雅、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北京菜” 。
总结得太到位了!我热爱的北京菜就是这么豪横,四九城逛遍,中轴线流连,一片深情凝聚在字里行间,终于有了这本关于美食的书 。
01
北京餐饮业的“民间排行榜”
现如今,很多人都知道餐饮业有个打外国来的评分标准,能评上“美其林”几星就了不得了,曾经北京一些被评上星的餐馆还引发了热议,褒贬不一 。实际上,老北京人选择餐厅,从来不是认“星”,而是认“号”——餐饮老字号的每一道菜肴与美味,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也是最权威的“民间餐饮排行榜” 。
元、明两代,北京的酒楼、饭庄已渐红火,至清朝甚是繁盛,尤其是清中叶以后,北京的饭庄更为发达,餐饮老字号达上百家,而且在称谓上有约定俗成的规矩 。称“堂”者最大,所谓“堂”,是既可办宴会,又可以唱堂会,饭庄里不仅有餐桌、靠椅,还有舞台和空场,往往是几进的大四合院,很是气派 。最著名就是什刹海边的会贤堂,会贤堂与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惠丰堂、福庆堂、同和堂、庆和堂并称“八大堂” 。
比堂小的叫“居”,它们与堂很大的区别在于只办宴席,不办堂会,“八大居”即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万福居、广和居、同和居、砂锅居;著名的饭庄还有“八大楼”,是八家京城著名的山东菜馆,包括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新丰楼、安福楼、春华楼;此外,还有“八大春”“八大坊”,清真“四大顺”等 。旧京这些大饭庄大都集中在中轴线左右,这条线是京城最繁华富庶之地,自然会生意兴隆 。尤其是前门一带,商铺云集,客人如织,也成为各种美食的发源和聚集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