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有什么名吃北京果脯
北京果脯采用宫廷传统秘方,由鲜果加工精制而成,口味酸甜适中,爽口滑润,甜而不腻,果味浓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个品种、几百个规格的各类产品,均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 。
历史:北京的果脯蜜饯制作来源于皇宫御膳房 。为了保证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果品,厨师们就将各季节所产的水果,分类泡在蜂蜜里,好让皇帝随时食用 。后来,这种制作方法从皇宫里传出来,北京就有了专门生产果脯的作坊 。
工艺:采摘讲究,果实要成熟到果核与果肉能够分离,马上摘下送到工厂加工,鲜杏去核成两瓣,用白糖溶液煮制,或者浸糖液用抽空压缩机抽去果内水分 。
特点:选料精、加工细,所以产品色泽好,味道正,柔软爽口 。色泽由浅黄到桔黄,呈椭圆形,不破不烂,不反糖,不粘手,吃起来柔软,酸甜适口 。
茯苓夹饼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且此饼当推稻香村最佳 。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 。
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 。”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 。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 。
乾隆时山东孔繁台家制的饼“薄若蝉翼,柔腻绝伦” 。还有“秦人制小锡罐装饼30张,叫做‘西饼’”也是很薄的 。继而,人们又不满足于其淡而无味,随后便加了用多种果仁、桂花和蜂蜜调制的甜馅,即用两张饼合起来,中间夹馅的茯苓饼 。这种茯苓既桂香浓郁,又营养丰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补之功 。
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 。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 。慈禧吃后,很满意 。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 。因此,茯苓饼更加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 。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 。
现今北京的茯苓饼,就是继承了由清宫御膳房流传下来的传统制法,并经在用料和加工上不断改进而制作出来的 。那每张极薄的饼皮,宛如馅料的包装纸,且饼皮外表的模印图案清晰,精美别致,更富有艺术性 。因而,以其质佳味美,驰名全国 。
驴打滚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 。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
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 。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 。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
豆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 。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 。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 。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 。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
推荐阅读
- 西宁今日蔬菜价格行情
- 喜盈盈豆粕价格行情今日报价
- 上海今日稀土价格行情
- 今日景县玉米价格最新行情
- 今日槟榔生果行情价格
- 今日鸡蛋批发价格行情最新
- 电费价格行情今日报价
- 海南今日香蕉最新价格行情
- 河南钢筋价格行情今日价
- 南通今日青脚鸡价格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