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送别的歌词(李叔送别词一首)

由于李叔同在世俗社会的影响之大,其出家引来一片哗然 。家人、亲友、妻妾、师生均无法理喻 。猜疑之中不乏悲凉与酸涩 。正如法师那首著名的歌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弘一大师终成千古绝唱!-长亭外

李叔同 送别的歌词(李叔送别词一首)


1
14岁的暑假前夕,无意中从同学手里传到一本《弘一法师传》,随手翻看,几句话闯入眼里:
15岁的李叔同,文才初露,写下这样的诗句: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
一时呆住 。
同样年纪,那时的我,以为未来可期,生老病死,更是遥不可及 。
记得周遭尽是庆贺放假的喧闹声,我坐在窗边,迎着窗外刺眼的阳光看去,心上出现了瞬间的抽离 。
像是许多年后的我,正旁观当下的自己 。第一次明白,笼罩在光雾中的青春,终会消散 。
14岁最寻常不过的一天,于我却意外地窥到了一点人生之外的东西 。
李叔同 送别的歌词(李叔送别词一首)


摄影|张望
2
我去县城满是故纸味的新华书店,买下那里所有版本的李叔同传记,暑假两个月沉迷其中 。
还照着书中附赠的乐谱,反复练习《送别》《大国民》,被那激越或清丽的歌词,迷得颠三倒四……
在某种人生层面上,他如启蒙之师 。
所谓“洗尽铅华归于平淡”,这华丽词句所描述的人生,只在小说中读过 。
是李叔同的一生,让我见识到一个真的曾存于世的鲜活案例 。
15岁咏出“人生犹似西山日”,39岁艺术绚烂之极时,入佛门,奉失传700多年的南山律宗,24年持酷戒修行,成律宗十一世祖,与“虚云,印光,太虚”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
这样的一生,大开大合,又极富细节的悠扬婉转,真是迷死少年人 。
弘一法师说:
“人做得剔透玲珑了,便是艺术 。
那时你可以舍生取义,你可以视死如归,你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你可以视富贵如浮云,你可以视色相如敝履 。”
李叔同 送别的歌词(李叔送别词一首)


▲ 弘一法师像,丰子恺作
3
何以做人能做得“剔透玲珑”?
丰子恺曾总结先师李叔同:因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欲” 。并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物质——精神——灵魂的三层楼 。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这也是一种人生观,在世间占大多数 。”
“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就久居在里头 。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就爬上三层楼去 。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
李叔同的做人,不事圆融,极其认真 。做事,必身体力行,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彻底 。
人生一场戏,两幕登台,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稀有 。
李叔同 送别的歌词(李叔送别词一首)


4
清末1880年,李叔同生在天津桐达李家 。
其父李筱楼,与李鸿章、吴汝纶三人并称为清朝三大才子 。后因看不惯官场黑幕,于是辞官经商,成一方巨富 。
李筱楼信仰禅宗佛学,一生乐善好施,每年所获资财,小半用来设义塾,抚恤贫寒孤寡,被津人颂为“李善人” 。

推荐阅读